首页  >  三院新闻  >  三院要闻 > 正文

【工匠精神】集团公司领导接见两位全国技能大赛获奖选手 且听他们的成长故事

发布时间:2020-12-24 信息来源:中国航天科工三院

12月22日上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袁洁,党组副书记陈国瑛亲切接见了从全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上载誉归来的三院青年职工宋君楷、苏江舟,并与他们座谈,畅谈对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体会。三院党委副书记崔玉平参加了接见活动和座谈会。

袁洁向宋君楷、苏江舟表示祝贺,感谢他们为集团公司做出的突出贡献,并勉励他们在集团公司建设世界一流航天防务公司征程上继续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他表示,任何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艰苦付出,希望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认真学习技能,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在实践中快速成长,为航天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此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上,三院239厂宋君楷荣获数控铣赛项全国第五名,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39厂苏江舟荣获CAD机械设计赛项全国第九名,获优胜奖!

宋君楷: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

经层层选拔,今年9月,三院239厂职工宋君楷获得北京市第五届职业技能大赛暨北京市选拔赛第一名,成为北京市数控铣赛项唯一一位入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的选手。

此次数控铣项目比赛分为三个模块,各自对应变形与工艺控制,精度与稳定性控制,速度和节奏的把控三大考点,同时采用了“盲配”的考核方式对三个模块进行装配,大幅度增加了装配难度。

为做好赛前准备,某天中午12点,宋君楷像往常一样来到教培中心,打开试题,拿出手表,开始了计时训练。可令他没想到的是,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基准传递出现了问题。他在脑中快速演算,理论上数值没有问题,可实际测量却出现0.04mm的误差。

为此,教练给出了细分精加工与粗加工、增加装卡工件次数的建议,宋君楷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

历经5小时,第二次的操作结果略有好转,但依然有0.02mm的误差。他看了看表,此时已是晚上11点钟。“问题还没有解决,回宿舍也睡不着,还不如熬通宵把问题解决了,回去也睡的踏实。” 宋君楷暗自思忖。

寒冬的夜晚,冷风刺骨,窗外少了几许热闹。宋君楷推开门,在冷风中快走几步,困意散去,脑子灵光一闪,“上学时,老师曾教给我们‘轻、拉、快、跑’的切削小技巧以保证工件精度,何不尝试一下分层切削以减少产品变形。”他立刻跑回屋,着手新一轮的试验。

第三次试验比前两次更加娴熟,操作过程也更加烂熟于心,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宋君楷一步步谨慎操作。工多出巧艺,最终工件达到精度要求,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此时,已是早上7点钟。

无独有偶,宋君楷对每道比赛样题均多次试验,分析模拟比赛时可能出现的各种衍生题型,直到全部心中有数。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正是他精进不休,不放过任何死角, “钻牛角尖”式的赛前训练,使其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名列前茅。

苏江舟:一叶扬帆竞

2020年,全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CAD机械设计赛项,三院239厂苏江舟获得全国第九名。

如果说,年轻时找到自己的使命是最大的幸运,那苏江舟无疑是幸运儿;然而更为难得可贵的是,今年年仅26岁的他已经在所热爱的“增材制造”事业上有所收获。

高光时刻,苏江舟却说,荣誉停留在颁奖台上,未来在增材制造专业领域,作为飞航新兵,我还有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未知要去探索。拥有超越年龄的冷静与克制,江舟扬帆,迎风启航。

2019年入厂,工作仅一年的苏江舟能够入选CAD机械设计赛项,代表三院参加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源于他在增材制造专业的深厚积累。早在本科期间,由他发起的“绕指灵狐”(3D打印机械手技术),曾获全国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第一名;2018年,由此延申的“展翼计划”,获联合国“青年创客计划”亚太区总决赛第一名。

因竞赛被大家熟知的苏江舟,对技能竞赛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在他屡次获奖的比赛中,研究周期长、创新程度高的项目占据了主要部分。这类竞赛更加注重培养选手的创新、创造能力,也不介意给选手更多的时间去验证方案,一遍遍调整计划直至接近目标。

但是,此次苏江舟出征的全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是集中三天时间、完成四个模块的综合考核类比赛,它考察的是选手在短时间内熟练操作软件的技巧能力,以及对机械设计领域综合技能的融会贯通。

“比如‘机械设计’模块,选手需要在三个小时内吃透三个缺损机械产品的结构,补全功能并通过仿真验证”,苏江舟的师傅何智,在赛后复盘比赛时说,“这就要求设计、出图、仿真、验证,每一步都不假思索;没有近乎程式化的操作,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

另一方面,在比赛现场,给带队老师郭雨阳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苏江舟惊人的学习能力。在“结构设计”模块里,题目要求参赛选手自行完成厂房桁架结构设计。这是赛前三天集训说明后,苏江舟才第一次得知的考核内容。

三天的时间,掌握设计软件Inventor中的“结构生成器”功能,苏江舟没有选择放弃。背水一战,他立刻借来笔记本电脑,下载网上教学视频,跟着视频熟悉软件操作。经过三天不眠不休的练习,他竟在比赛中神奇般地完成了考察科目。

“我连夜学习设计操作,并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苏江舟有自己的思考,“我能来到全国大赛的擂台与高手过招,是要通过比赛发现自己的技能短板,及时缩短差距,更好地反哺实践。”

在苏江舟看来,竞赛荣誉,固然值得努力拼搏;然而荣誉背后,深厚的技术积淀、广阔的领域视角、热烈的交流氛围,才是值得不断求索的彼岸。

(文/殷允长 黄晓黎 蔡若男)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