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院新闻  >  三院要闻 > 正文

【记者走一线】气动山河 热力四射——记三院301所气动力热攻关团队

发布时间:2022-01-21 信息来源: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01所

在三院,有这么一支年轻的团队,他们伴随着空天事业的发展而壮大。十余年来,他们创新引领,开拓进取,默默奉献。他们就是301所气动力热攻关团队。

创新——力热联合集智攻关,绘就最美画卷

“同志们,我们遇到大‘麻烦’了!”刚开完两总会,戴总就风尘仆仆赶回516办公室召集团队成员商讨对策。“这个方案事关项目能否竞标成功,两总对我们气动专业寄予厚望,同志们有没有信心?”

“这个指标太高了……”“目前的技术途径几乎无法实现……”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向“敢想敢干敢担当”的李超再次给人惊喜,“我们可以尝试改进设计方法”。

“这种外形国内外尚无先例可循,技术难度很大,但是创新性强,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们也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戴总力排众议,一如既往地呵护着团队成员的创新之花。

说干就干,大伙儿分工协作。

“这样优化外形,会提高升阻比”,“采用这种进气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推阻”,大家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在一轮轮的迭代优化下,在一次次面红耳赤的“争吵”中,在一天天的加班加点中,气动性能一点一点地朝着指标迈进。

“采用新外形,飞行器质量减轻,阻力减小,尤为重要的是,在更高速度下,性能将有效改善!”功夫不负有心人,优良的气动性能彻底打动了两总。总师一锤定音,把该外形作为主方案。

某气动外形设计小组

气动力热团队不放过每一个问题,化挑战为机遇,深挖流动机理,创新解决方案,不断攻克气动设计中的一个又一个拦路虎,有力支撑项目进展,创造了多个第一。

天空中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那是气动人心中最美的画卷。

开拓——拿下三院CFD软件领域首份订单

北京,某宾馆会议室外。康总在走廊来回踱着步子,王秦阳靠在椅子上眯着眼,略显疲惫。桌上摞着一堆文件,足有半人多高。走廊里静悄悄的,大家的心都悬着,焦急地等待着竞标结果。这是气动热仿真系统研制团队的首秀,是301所首个商业投标项目。

康总踱着步,不禁回想起了半年前。

大型工业软件,号称工业领域上的“皇冠”,其中CFD——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是气动力热设计分析的必备手段。该领域一直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一方面,成熟的商业软件被国外所垄断;另一方面,专业院所和高校在CFD技术方面有着巨大的传统优势。

当得知某单位气动热软件开发的招标信息时,康总没有犹豫,果断把握市场机会,成立投标团队,主动出击。

“气动热专业有着十余年的飞行器研发设计经验”,“总体单位牵头研发大型工业软件,具有独特优势,欧美日等工业软件强国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康总多次向招标方汇报我方技术基础和优势,终于打动了对方,成功跻身为三家竞标单位之一。

在半年多的竞标准备过程中,王秦阳从一名气动工程师,转型成为了“软件推销员”。他克服疫情影响,多次前往招标方驻地与用户深入沟通、确认技术需求;他边学边干,带领团队科学论证软件总体方案和技术路线;他长期加班,精心编写五百余页的高质量投标文件。

……

吱扭一声,会议室的门打开了,将康总的思绪拉了回来。

当工作人员宣布301所竞标成功的那一刻,在场人员再也忍不住欢呼了起来。

“这是三院在CFD软件领域拿下的首份订单,标志着三院打破传统市场格局,成功跻身了CFD软件市场。”戴总难掩内心的兴奋,给予这个项目极高的评价。这不只是完成了一个横向市场任务,更重要的是圆了一个专业十余年的梦想。

许灵芝见证着301所CFD这个新兴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十年历程。

2012年-2018年:软件研发,鲁棒性完善,应用验证与改进;

2019年: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

2020年:成立CFD技术工程组;

2021年:拿下CFD软件首份订单。

竞标成功后的合影

“正是由于气动人十年前的前瞻布局,持续攻关打下的坚实基础,才有了CFD专业如今的进步和突破”,许灵芝感慨道。

“关键核心代码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受制于人,这是我们开发CFD软件的初心和使命”,戴总坚毅地说。

奉献——长期扎根外场成为“三院驻外办”

“海群,这个扳手这么用……”

“海群,这个腻子这么涂……”

“海群,这个仪器这么操作……”

西南某地,试验单位门前,来自总装厂、材料等单位的工人师傅们,纷纷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对李海群倾囊相授。李海群——这位来自301所气动热专业的小伙子不禁感到压力陡增。

这已经是李海群来该地出差的第5个月了。疫情形势的反复,让他尽早完成试验回老家探亲的念想又泡汤了。虽然老家距离北京只有200多公里,近到只需要三个小时车程,父母盼望着儿子能够常回家看看,可由于长期在外场试验,这三小时车程竟一年也未能成行。

某产品关乎未来接续发展,今年要完成大量风洞试验。李海群原本只负责试验状态校测和调试工作,可这一呆就是5个月。疫情复燃后,其他试验队员难以顺利进入厂区现场操作,这为如期完成试验任务平添了巨大的风险。幸得他去得早、待得久,成了试验单位的“本地人”,方能顺利进入厂区开展试验。

不仅如此,他还主动帮助完成其他专业的工作,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场景,成为大家口中的“三院驻外办”代表。他苦干实干拼命干,一个人干起了三个岗位的工作,拧螺丝、涂腻子、装模型、钻风洞、看仪器、校数据,有力保障了一项又一项试验的顺利开展。

每当问起海群累不累,家里有什么需要照顾时,他总是摇摇头,“没事,试验要紧,家人都支持我的工作”。

“这就是我们气动人的责任和担当!”党支部书记康宏琳介绍道,今年的党史学习教育卓有成效,广大党员群众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比学赶超争当先锋,涌现了很多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

陈维,优秀共产党员,两岁宝妈。五一假期前夕突然接到试验即将进行的消息,需要立即赶赴试验现场。而此时家中父母已经提前返回老家,如果自己再出差,孩子就无人照看。想到牵挂已久的试验,陈维当机立断,毅然带着女儿奔赴试验前线。白天试验中大大小小问题,需要及时分析研判;休息时照看孩子睡觉吃穿;夜晚躺下了还要思考策划明天的试验。就这样做到工作家庭两不误,保障了试验顺利进行。

某产品风洞试验需要24小时三班倒跟试,并且一旦开始,将连续进行而且没有周末。多少次,团队成员在试验排故时连续奋战两天两夜,只休息四五个小时;多少次,24点交接班后走出风洞门口成了一道固定的风景线。“大夜班时试验量最大,人员却往往极度疲倦,尤其凌晨三四点钟最难熬,对团队成员的身心是严峻的消耗和考验”,党小组长徐星坦言。可是试验队员不喊苦、不抱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飞航事业新征程上,气动人将朝着更高更快更强的赛道继续进军。

(文/王仲威)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