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07 信息来源: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5所
老北京喜欢称地安门外大街为地外大街,但说起地外大街对北京不熟悉的人可能还是会问在哪儿。而要说起鼓楼正对的那条大街,久居北京的人应该都不陌生。
地外大街是北京中轴线的一部分,元朝建都时,按照“前朝后市”的布局,鼓楼前就是商业闹市。北京老话说“前门、东四、鼓楼前”,“鼓楼前”指的就是这里。
春节假期路过地外大街,顺道游览中轴线申遗后的古都风貌。以平安大街为起点,从南口出发,沿着路东侧向北走。先看到护国寺小吃,天气寒冷,进屋暖和一下。来碗豆腐脑儿、一个炸糕、一个焦圈儿,找个地儿坐下开吃!您说什么,再来点豆汁儿了?不了不了,虽然在北京生活了多个年头,但豆汁儿还是喝不惯。
吃完继续走,过了肯德基餐厅,原来的天意小商品批发市场和北海医院,现在变成了工地,建筑的外形已不明晰。据说,在鼓楼上向南眺望,景山的轮廓线被原来6层高的建筑挡住了一部分。为了中轴线申遗,对这两个建筑进行降层改造。
再往前是一座别致的二层灰砖小楼,面阔三间,二层廊柱为结构,顶层围栏配有精美的浮雕。这就是地安门新华书店,也是民国为保书局旧址。书店有许多介绍北京古都的特色书籍,以前每次路过我都要进去看看,此次时间紧,就不进去了。
继续前行,路中央有一座石桥,便是著名的后门桥。站在桥上,抬头北望鼓楼,回首南眺万春亭,侧头东看玉河,转身西览什刹海,无限美景尽收眼底。现在桥名已恢复古名——万宁桥。该桥始建于元代,后由木桥改为单拱石桥。万宁桥现在仍然承担日常交通功能,桥面铺的是柏油,对原石桥路面进行保护。2006年随着玉河恢复工程,整个桥体露出地面,并对残破的桥体进行了维修。可以看到修复后的汉白玉桥栏,新旧石料弥合在一起,原有的石栏杆颜色发黑、磨损痕迹斑驳可见,默默诉说着这座古桥经历的历史沧桑。
桥北路西,一座红墙、黑瓦绿琉璃剪边的院落,是始建于唐代的火神庙。明万历年间神宗皇帝下旨扩建,民国后被民间占用,2010年经腾退修复后对外开放。什刹海火神庙是北京现保留下来的火神庙中规模最大的。
过了火神庙,一座颇具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楼宇印入眼帘——新地佰,原来的地安门百货商场。历经十年改造,由原来的五层改为临地外大街的沿街立面降至二层,临什刹海四层。
北面与之相邻的二层建筑就是2019年回归的马凯餐厅。再往前就是大街的终点。矗立在路中央的红色外墙“下台上楼式歇山顶”建筑就是鼓楼。鼓楼始建于元代,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报时台,与其北侧的钟楼呼应,形成“晨钟暮鼓”。经过修缮,于2022年12月重新对外开放。
近几年,随着中轴线申遗工作的深入,地外大街经过一系列改造,拆违降层、疏浚河道、腾退古建、整治环境,青砖灰瓦坡顶的周边建筑群烘托出鼓楼的雄伟气势,北京古都风貌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更直接地感受到古都的历史文化氛围。
(文/贾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