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07 信息来源:中国航天科工三院8357所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他可谓是晚清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了。作为清朝臣子,他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整饬地方吏治,而又为朝廷斡旋于西方列强之中,在大清水深火热、内忧外患之时,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可谓是为风雨飘摇的大清朝,续上了一口气。可在史书的赫赫丰功下,他也同样背负着诸如刽子手、汉奸、卖国贼的骂名。
梁启超曾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不止梁公,毛泽东与蒋介石亦曾对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曾国藩1811年生人,1838年即成功登第,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1849年的曾国藩只有38岁,却已然官至兵部左侍郎,位居二品。1851年洪秀全金田村起义。次年11月,曾国藩受朝廷所托,墨绖从戎,在家乡操办团练,他人生的巅峰也由此展开。这之后自不必说,同起义军鏖战十二年之久后,1864年,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破天京,他本人也被封太子太保,世袭一等侯爵。
曾国藩一生中的成功之关键,在于会识人、会用人、善于审时度势,且始终胸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他一生的成功,离不开康福在他身边的守护、离不开挚友郭嵩焘、欧阳兆熊等人的指点与帮助、离不开他对塔齐布、罗泽南、江忠源、彭玉麟、杨载福等人的知人善任。塔齐布、江忠源出自曾国藩的举荐,为湘军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二人也是倾其所有,分别于九江军营和安徽巡抚任上病逝。而杨载福本是洞庭湖上一放排之人,因湖中救人而为曾国藩赏识,从军报国;彭玉麟则是曾国藩听闻他人举荐,亲自前往拜访请他出山。二人也不负所望,为曾国藩筹建了水师,日后立下了赫赫战功。曾国藩本人并不善用兵,曾三败于太平天国的名将翼王石达开,但却能立下旁人之所不及的战功,关键便是将合适的人,用在了对的位置上。同时,曾国藩本人又是一个审时度势、顾全大局之人。纵观其一生,因大局为重而做出的隐忍与退让之事不胜枚举,在长沙为了战局,尽力缓和湘勇与绿营之间的纠纷;为了筹备军饷,不惜名誉为贪官奏请入乡贤祠;平定战乱后,担心朝廷顾忌,第一时间奏请裁撤湘军;之后在直隶的种种经历更是如此。
碍于当时历史因素的限制和思想文化的局限性,曾国藩一生的抱负便是辅佐朝廷,振兴满清,可谓是当时的“救世之道”吧,这也无可厚非。加之天津教案一事使其毕生名节毁于一旦,于是当时不深谙其背后原因的市井之人便生出各种非议,以至于曾国藩本人被扣上了各种帽子。其实依我看来,曾国藩是一个想干大事却也极重名节的人。他曾不止一次因为战事不利而寻短见,也曾在功成之时身退,裁撤湘军。身处直隶之时,他又何尝不想将列强赶出国门呢?只可惜清政府积贫积弱久矣,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他兴办洋务,奋发图强,在他之后,李鸿章也接过了他的担子。
历史留下来的关于他的种种非议,有些也并不无道理。比如他在平叛的过程中,突出一条便是“乱世须用重典”,宁可失之于严,不可失之于宽。对于当时的各种会众和游匪等各类违法之徒都严加惩办,以至于有些不分青红皂白。当地奸商欺压百姓,坑害市民,百姓食不果腹,有人打抱不平而开仓放粮,却因被怀疑为会众而一并被杀头。这也给他留下了“曾剃头”的恶名。这是他的霹雳手段,也正是这种果决的魄力,使得他能够担当大任;但这种干练的另一面,却也暴露出他人性的缺陷之处。而毕竟人无完人,很多时候身临其境,也未必会有更好的选择吧。
纵观历史长河,他是众多渺小的尘沙之一,可不妨碍他作为一位伟大的人而被历史铭记。他是一个为了人民、为了国家,想做事、能做事、能成事的人。可由于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历史前进之必然性,注定了他的理想有些是无法实现的。但这一切,无碍于他作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理学家和教育家被定义、被铭记。其为子女留下的家书也具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与思考之处。
历史总是在向前进。
斯人已往,往者不谏。
以史为鉴,来者可追。
(文/杜宇萌)